彝族生育,须在婆家进行。届时,婆家已为产妇备下红糖、鸡蛋、胡椒酒、甜白酒等助产、养身食品和必要的具有去污、活血作用中草药物。临分娩时,请有助产经验的老妇接生。孩子生下后,由助产婆用经沸水消毒的剪刀将婴儿与胎盘联系的脐带剪断并将婴儿用裹被包裹。家人用红糖水煮荷包鸡蛋给产妇和助产婆食用。
新法接生在山区彝族有个缓慢的推进过程。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有宣传;60年代则有将难产妇女抬送到公社卫生院或县级医院接生;70年代始有将“赤脚医生”请来家中助产;80年代中期后,将产妇在预产期送至乡镇或县级医院生产的彝家采日渐增多。
产妇做月30天,其间,娘家和主要亲戚要为产妇送祝米,除包括鸡、米、鸡蛋等食品外,娘家的祝米还包括小孩的衣、帽、背布、抱被乃至尿布等物。送祝米者一般相约同时到达,产家招待3餐,早餐以甜白酒煮糖鸡蛋、中晚餐肉食,第二天客人返回。若遇婆家无人照料产妇、或是平时婆媳关系不佳,产妇的母亲则会留下照顾女儿一段时间。产妇自生孩子的第三天,便要用以樟木叶、金银花、脆骨草等中草药熬制的汤水洗澡,坐月期间要洗3次;婴儿则用温水为其洗身,日洗2次。
坐月期间,产妇忌出门,忌吹风,尽量忌食酸、冷、硬食和杂粮。外人也尽量禁止进入产妇家,否则便认为会有“踩生”或“踩走奶水”的现象。外人在产后第一个进入产妇家叫“踩生”,据说小孩长大后的性格、脾气与此“踩生”者相同;被“踩走奶水”则是指外人进入产妇家后,产妇乳汁减少或变淡的现象。
满月之日,要请满月客,并抱出婴儿与客人见面,请舅父为婴儿剃头。
小孩取名,多在未满月前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为之取乳名。乳名多据小孩体型特征,或据长辈所寄期望,或据出生的年月生辰而取。满月后若遇孩子多病,则有拜寄干爹、干妈,另起乳名的习俗,这类名字往往以一个“保”字结尾;也有以桥、以树、以石作拜寄对象的,这类名字则多带一“桥”“树”或“石”字,如桥保、树保、石保等。待到适龄入学前,再按姓氏、班辈字派给孩子起学名,并使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