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楚雄 >> 彝族文化 >> 民俗 >> 正文

居住

发布日期:2015-04-21 09:59: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楚雄州境彝族,多以十几户或几十户组成自然村。村落多位于背风向阳、依山傍水(或箐)处。村内有主巷道或次巷道连到各家各户。村子四周一般有长流的溪水,大片的风水林、水源林,并建有土主庙以及神树、龙树和节日游乐的场所,如跳歌场等。
  不同方言的彝族,居住的海拔高程和房屋样式往往不同。例如自称“纳罗濮”(他称“甘彝族”)的彝族住在金沙江边的河谷地带,其房屋多属茅草房;“俚濮”和“罗罗濮”居住半山地区,房屋多属土掌房;“纳苏濮”多居山岭高阜之处,房屋多属瓦房。另有垛木房,分布在大姚、南华、楚雄等县山区,因用圆木扣榫垒垛为墙而得名;厦片房,分布在大姚、南华两县,因其房顶以“厦片”(宽约1尺的木片)搭成而得名;麻秆房分布在大姚昙华、桂花一带,因其房顶以麻秆代茅草而得名。此五类房屋中,又多以土掌房为主,瓦房、茅草房次之。
  每户住房,又多以正房、厢房的形式组成院落。建房时,多是先建正房入居,然后再逐年建盖其他房屋。其正房也都固定为背靠山坡、面迎箐水的形式。正房为家人活动的中心,一般为两层,楼下分左、中、右3间,右间住人,左间作厨房,中间一间又称堂屋。堂屋左方隔墙的壁前设有火塘,是饮食、会客和议事的地方。堂屋门正面壁前设有供桌,是家人祭祀祖先神灵的地方;供桌上方楼上,设有“祖灵”或“祖先画像”,一般人不得看视。正房的楼面多以木板扎成板楼,也有用“劈柴”草泥搭建的,楼上用以存放粮食、腊肉等食品或堆放杂物,一般不再分隔房间;正房前端,往往接一厦子,是做家务杂事的地方。厢房一般都有左、右两厢,其楼底常以木栏隔成间,分别作猪、牛、羊、马的畜厩;楼上通常用作未婚青年男女的居室,或用以存放稻草、糠皮和农具。正房对面的房屋称“面房”,设有大门,门向多数向东开。面房内支有石磨、木碓等粮食加工工具。也有一些农户不设面房而直接筑墙、将大门与两厢连在一起的。正房、两厢和面房,共同组成一道四合院。也有在院心四周种植石榴、苹果和花草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彝族农户的房屋形式和建材用料都在起着明显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茅草房、土掌房、垛木房渐次被土木结构的瓦房取代;90年代,不少农户盖起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房屋。就装修用材看,过去的民居门窗均以木料为主,粉墙则用泥土或石灰。自80年代后期起,水泥、瓷砖、钢窗、玻璃等现代建材,被普遍使用到农户住房装修中。
  1995年后,彝族住房结构虽保护传统,但建材用料和室内陈设已大有改观。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茅草房、土掌房、厦片房、垛木房、麻秆房已无人再建,户内实现人畜分院,村内建有厕所,实行道路硬化,多数彝村的村容和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多数房屋均已实现砖木或钢混结构,墙面贴马赛克、院内铺筑混凝土、屋内也有许多铺了地板砖,宽敞明亮。家内陈设除供桌、八仙桌等古老而厚实的传统家具保留不变外,电视机、沙发、电冰箱、现代音响、组合柜、电饭煲、席梦思等现代中高档家具进入多数人家。火塘多已不再设置,而以火盆替代。多数家庭还安装了电话、配了手机。

【 关闭 】